办公楼后面的白桦树的叶子姹紫嫣红的时候,又到了公司组织秋游的季节。公司征求大家的建议,终决定去九如山一游。
九如山,位于济南之西南,名出自《诗经》:如山,如阜,如冈,如陵,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,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,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名字很好,景区的桥、瀑、湖、泉、园、亭等皆由《诗经》和《易经》中词命名,然,我等游玩而已,且不必吊书袋。
自经十路上了旅游大巴,沿途的风物由城市渐变而成小镇,山村。先时,只是看公路两边石壁上的爬山虎,还有在凉风中颤栗的黄花,孤独而倔强地开放。车内却非常热闹,一帮男生正在打扑克,身边的小崔在玩自拍,黄色的阳光照进来,一阵温暖。随着车子前行,山多起来,公路的右侧出现了河床。河底布满石块,泡在浅浅的水中,细看来,那水尚在缓缓流动。车子沿着河岸逆流而上,水流渐渐明显,汇聚在河床中央,逶迤曲折,仿佛一条灵动的蛇。可喜,有一二村妇沿河洗衣;河坡上有土壤处,种着一垄垄青菜——闲居山村的感觉瞬间便透了出来。
上午十点多钟,车子开进了九如山,刚进门,几个女生就兴奋地叫起来,只因山中林间,有许多柿子树。叶子已经落净,枝头挂满红果,煞是喜人!小杜是个“柿子虎儿”(山东话,超级喜欢吃柿子的意思),翻箱倒柜找了袋子,说要去摘一堆来。其他几个也都央求分享。只是,下了车,导游说这些柿子都是观赏柿,并不适合食用,一帮人这才消停。
大家伙儿到了山门前,印象,便是:干净。木屋,草地,柿子树,没有垃圾,没有砖瓦,都是原生态的感觉。不一刻,景区导游带我们进了山。进去不久,便是云梯。所谓云梯,就是用木头搭建的台阶和通道。整个九如山,几乎没有石阶,十之有九都是云梯,如此,方可可能地保存景观原貌,又令游客游览时感觉舒适。

上云梯,几经转折,过了一座20高的木桥,便见一处似公园的所在,假山石凳,规整的水潭。此处的水从山上而来,夏日是游泳的好去处,可惜此时太凉,已无人敢下水。过了这些水潭,又是云梯辗转,猛见一处五六米高的瀑布哗哗而下,水从云梯下穿过。我们这些人,以为所谓的瀑布群已然到了,连忙掏出相机一阵咔嚓。导游在上面喊:大家快跟上!好风景都在前头,现在拍照还太早!
沿着瀑布一侧的小路,上了瀑顶,却又是一片平湖。只是这处平湖,却比下面那一处,更有不同。湖水如同翡翠,垂柳绕岸,三面环山。虽是秋日,山上树木葱郁,一二小亭点缀其中。纵然而观,竟然是一处盆景。而我们的到来,让这处盆景忽然间活了起来。
玩赏片刻,穿柳而行,不多时,便又见向上的云梯。云梯依附着悬崖,呈之字向上,上端一个平台凌然而出。其实这些都算平常,妙之处,是云梯旁,一条白练飞流直下,砸进碧绿的潭水之中。而在这水练靠上的位置,一树红彤彤的柿子探出来,相映成趣,更觉精致。
这般美景,真是令人为难。欲仔细品咂,可眼睛所过,哪里能记得住这许多?欲拍照留念,又惶恐耽误了眼睛饱览。幸而我没有带相机,没有这般烦恼,但却又遗憾:这下可怎么充实微博和空间。
过了平湖,再次向上,九如山大峡谷已经展现在眼前。上午清新明媚的阳光下,重重山岭交错挤挨,形成一条渐渐向上的峡谷。这些山岭,不似那些被砍伐殆尽又重新植树的山岭,只有松柏的寒青,规整又单调。这些山岭上的树木,远眺而去,多种多样,翠绿为底色,黄、橙、红点缀其中,而这点缀,也不是随性的泼墨,而是层层递进,错落有致,毫无刀斧之痕,只能感叹造物之美。
穿过依着山壁建立的小路,踩着小溪里的大石头,我们到了九如山的个游客休息点。这里供应免费的茶水。茶是山楂、松针、竹叶,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的叶梗。合起来,山楂的味道浓。其实这茶,未必多好,只是在这山灵水秀之地小憩,茗茶而思,这扮诗人怀古意的瘾倒也过了一把呢!
休息够了,导游再次呼喊着前行。云梯一侧挨着山壁建立,山壁上橙红色的藤蔓搭成一个半圆的顶,另一侧,却是流水潺潺。走到这一节,方才明白,为何导游劝大家不要在下面拍太多照片,原来真正的胜景从这里方才开始!
这云梯修得极妙,走一会儿,便跨过流水,到了另一侧,又过一会,又跨水而回。这小溪,奔流直下,急处成瀑,缓处成湾,两岸野草浅浅,落叶漫漫,树荫丛丛。溪水清可见底,一些小石头,落叶,树枝,水草,将溪底装扮的五颜六色,仿佛是谁打翻了油画家的色盘。
这一路,桥和瀑都有名字,可惜我却来不及去记其中任何一个了。胜景尚不及记,何谓虚名哉!
行了有半个小时,水流渐缓,又见木亭木社。此处是一个饭店,溪水便从店边流过,却丝毫不被污染。过了饭店,还是一些小店,溪水就依偎着石路流动,仿佛一个温顺的山灵。人都是亲水的,这小溪不嚣张地从脚边蜿蜒而去,让人觉得特别亲切。山路的另一侧,却是一处鹿苑,里面养着的梅花鹿一点都不怕人,睁着大眼在铁丝网后瞪着行人。同行的小常,像个小毛孩子似的,又是投喂,又是合影,哎,也难怪,她本身长得就像食草动物一般,此时好容易见了同类,怎么能不亲近呢?

告别了鹿友,我们继续向上,又到了一旅客休息点。导游道:从此向上,就是九如山瀑布群了!我顿时一愣,心说难道此时才到真正的高潮?真如读小说一般,千般吸引,终到剧情爆发的时刻!我们在休息点又嬉笑了一阵,其间常兔子附身洪帮主,讨得零食数个分食。喝足吃毕,一众人精神十足,继续向前攀登。
下一段的景色,与前一段有所相似,只是多了一个小小的“险”字。若说前一段的主题是《请您欣赏》,这一段则是《人与自然》了。我们越发地深入到峡谷之中去,抬头望天,山壁高耸,树木将天空遮掩了大半,一条条枯藤从高处的树枝垂落到云梯边、水面上,仿佛80年代街头纠结缠绕的电线。如果我是人猿,早就拽着长藤呼啸而去了。
水声哗哗,落差之大,更胜前番,而且三步一瀑,五步一景。时而与瀑布擦身而过,触手可及,时而又只可远观,不可亵玩。而水流,时而悠缓如西子之泪,露出五彩斑斓的溪底,时而狂泻如河东之怒,将水草拖出长长的尾巴。不时有山雀掠过,站在树梢梳理自己微微湿润的羽毛。此情此景,仿佛画里一般,不由得令人看痴了。其间,有一段水练于两座陡峭之间飞流下,以为无路,孰料绕石扶树间别有洞天。两座木桥一上一下,架在两座峭壁之间。登桥而上,上有流水,下有流水,头顶藤蔓垂垂如帘,老树葱葱如盖,何其美哉!若逢春意浓时,这满山的青翠,又不知会开出怎样的鲜花来!但看秋景如斯,已是心迷神醉。
九如山海拔约八百米,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登顶。山顶的风景,却不似谷中那么精美,露出了一丝秋日的颓然。顶峰固然诱人,而沿途的风光却莫要错过。
九如山,没有名人题字,没有香火鼎盛,没有古典附会,却日复一日讲述着一个万物生的动人故事。来到此处,劝君莫要做笔记,劝君莫要拿相机,但以肉眼观山水,换得一心快活地。
|